Browse Source
Merge branch 'The-Run-Philosophy-Organization:main' into develop
pull/144/head
Adam Li
4 years ago
committed by
GitHub
No known key found for this signature in database
GPG Key ID: 4AEE18F83AFDEB23
1 changed files with
23 additions and
0 deletions
-
哲学概念/为何而润.md
|
|
@ -28,8 +28,31 @@ |
|
|
|
|
|
|
|
## 布尔什维克的自上而下 vs 自下而上 |
|
|
|
|
|
|
|
关于什么是布尔什维克,参考[这里](布尔什维克.md)。布尔什维克所坚持的,就是极少数人统治和管理全国所有人,自诩为先锋队的旗手,而不允许其他任何人的参与。具体的体现形式,就是全国10几个人就可以决定全国人民: |
|
|
|
|
|
|
|
- 哪些行业可以发展,哪些不可以 |
|
|
|
- 到底是要优先发展民企,还是国企 |
|
|
|
- 游戏行业能不能发展,可不可以拿到版号 |
|
|
|
- 引进mrna疫苗与否 |
|
|
|
- 到底是严格清零还是适当共存 |
|
|
|
|
|
|
|
等等等等。 |
|
|
|
|
|
|
|
他们的决策是不可置疑的,也是不容置喙的。一旦决定,那么将会以当方面通知的形式层层下发给所有下级;而所有的下级也只能成为执行者: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,搞层层加码,一刀切。疫情下的上海怪象丛生令人震惊,但你只要稍微理解布尔什维克的决策和执政方法,你就应该认识到这一切发生的必然性,而不必表达任何意外。 |
|
|
|
|
|
|
|
自上而下的决策,除了让你成为被执行者(而不是决策的参与者)之外,还有很多诟病,下面会一一分析。 |
|
|
|
|
|
|
|
## 透明 vs 不透明 |
|
|
|
|
|
|
|
自上而下的决策是不透明的,因为决策者开闭门会议,就能决定经济政策的走向;而这种政策往往很难避免极端性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教培行业:可能其出发点是简单的,减少教育的不平等性;但因为决策过程中完全排除了行业专家,参与者和各方面利益的均衡,其执行之后的结果,就是几千家教培公司破产,几千万人失业,经济收到极大打击。 |
|
|
|
|
|
|
|
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赴美上市。因为单方面幻想通过禁止赴美上市可以留住中国资本,导致外资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大规模撤退,导致港股崩盘,最后不得不让刘鹤出来澄清。这就是这一“自上而下”政策缺乏透明与博弈性,最终**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**,成为经济发展天敌的绝佳范例。 |
|
|
|
|
|
|
|
经济发展需要政策的可预测性。而和布尔什维克所号称的不同,自上而下的政策恰恰是最不具备**连续性**和**一致性**的,往往是人亡政息,而没有任何下层参与者的推动和延续。此外,又因为至上而下政策的不透明性,低可预测性甚至低可干预、可转圜性,外加闭门讨论,因此这种决策方式,是渴望**可预测性**(predictability)的经济发展的天敌。 |
|
|
|
|
|
|
|
资金投入、经济发展需要稳定并且确定的关于回报的预期,你一天一个铁拳砸下来,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,还有谁跟你玩啊?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特朗普对tiktok案,在该案中,作为被铁拳砸中的tiktok拥有完整的全面的上诉权,最后胜诉。为什么美国人要去维护一个外国公司公平竞争的权利?是因为他们脑子进水了吗? |
|
|
|
|
|
|
|
因为他们懂得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,本科毕业了。 |
|
|
|
|
|
|
|
## 改变错误 vs 坚持错误 |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