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owse Source

Fix in document link

pull/146/head
润太祖 3 years ago
committed by GitHub
parent
commit
b91c1427bb
No known key found for this signature in database GPG Key ID: 4AEE18F83AFDEB23
  1. 56
      哲学概念/从沉没成本谬误到损失厌恶情结.md

56
哲学概念/从沉没成本谬误到损失厌恶情结.md

@ -3,26 +3,26 @@
**文章目录** **文章目录**
* [啥是“沉没成本”?](#啥是沉没成本) * [啥是“沉没成本”?](#啥是沉没成本?)
* [啥是“沉没成本谬误”?](#啥是沉没成本谬误) * [啥是“沉没成本谬误”?](#啥是沉没成本谬误?)
* [“沉没成本谬误”举例](#沉没成本谬误举例) * [“沉没成本谬误”举例](#沉没成本谬误举例)
* [“沉没成本谬误”的心理成因](#沉没成本谬误的心理成因) * [“沉没成本谬误”的心理成因](#沉没成本谬误的心理成因)
* [先看几个小测试](#先看几个小测试) * [先看几个小测试](#先看几个小测试)
* [什么是“损失憎恶/损失规避”情结?](#什么是损失憎恶/损失规避情结?) * [什么是“损失憎恶/损失规避”情结?](#什么是损失憎恶损失规避情结?)
* [你知道“对损失的厌恶”有多强烈吗?](#你知道对损失的厌恶有多强烈吗?) * [你知道“对损失的厌恶”有多强烈吗?](#你知道对损失的厌恶有多强烈吗?)
* [如何用“损失憎恶情结”进行误导、忽悠和洗脑?](#如何用损失憎恶情结进行误导忽悠和洗脑) * [如何用“损失憎恶情结”进行误导、忽悠和洗脑?](#如何用损失憎恶情结进行误导忽悠和洗脑)
* [结尾](#结尾) * [结尾](#结尾)
本来在琢磨另一篇博文,其中涉及到“沉没成本”的概念。转念一想,改为写一篇关于“沉没成本谬误”的博文,也算是继续普及心理素质。 本来在琢磨另一篇博文,其中涉及到“沉没成本”的概念。转念一想,改为写一篇关于“沉没成本谬误”的博文,也算是继续普及心理素质。
## 啥是“沉没成本”? ## 啥是“沉没成本”?
 “沉没成本”(sunk cost)是一个经济领域的概念,指的是已经付出并且【不可能】收回的成本。  “沉没成本”(sunk cost)是一个经济领域的概念,指的是已经付出并且【不可能】收回的成本。
 比如你花钱买了某个商品,并且是不允许退货的。那么你已经花掉的钱就属于“沉没成本”。  比如你花钱买了某个商品,并且是不允许退货的。那么你已经花掉的钱就属于“沉没成本”。
## 啥是“沉没成本谬误”? ## 啥是“沉没成本谬误”?
 “沉没成本谬误”,洋文叫做“sunk cost fallacy”。刚才说了,“沉没成本”是【不】可挽回滴。因此,一个足够理性的人,不会拿“沉没成本”作为对未来决策的参考依据。但实际上,绝大部分人都是很感性的,所以这些很感性的人在作决策的时候,会受到之前的沉没成本的影响,并作出不那么理智的决策。  “沉没成本谬误”,洋文叫做“sunk cost fallacy”。刚才说了,“沉没成本”是【不】可挽回滴。因此,一个足够理性的人,不会拿“沉没成本”作为对未来决策的参考依据。但实际上,绝大部分人都是很感性的,所以这些很感性的人在作决策的时候,会受到之前的沉没成本的影响,并作出不那么理智的决策。
 这么说比较抽象,给大伙儿举一个例子。  这么说比较抽象,给大伙儿举一个例子。
@ -32,27 +32,27 @@
## “沉没成本谬误”举例 ## “沉没成本谬误”举例
 为了加深列位看官的印象,再来举几个例子。  为了加深列位看官的印象,再来举几个例子。
### 炒股的例子 ### 炒股的例子
 比如咱天朝的股市在北京奥运那年猛跌,(截至俺写本文时)已经跌去一半都不止。很多股民从6000点就一直套牢到现在。  比如咱天朝的股市在北京奥运那年猛跌,(截至俺写本文时)已经跌去一半都不止。很多股民从6000点就一直套牢到现在。
 当大盘跌到5000点的时候,他们想,这可能是短期的阶段性调整,于是没有止损;大盘到4000点的时候,很多人想,5000点都没有割肉,这时候割肉岂不是很傻,于是又忍着......然后就一直等到如今2000点。你说悲催吧?  当大盘跌到5000点的时候,他们想,这可能是短期的阶段性调整,于是没有止损;大盘到4000点的时候,很多人想,5000点都没有割肉,这时候割肉岂不是很傻,于是又忍着......然后就一直等到如今2000点。你说悲催吧?
### 恋人的例子 ### 恋人的例子
 比如有一对恋人已经谈10年,性格等诸多方面还是合不来。继续谈下去,短期内也看不到改善的希望。如果双方都够理智的话,应该当机立断分手。但是两人都觉得,如果分手了,之前谈了那么多年,岂不是白费了?于是就继续拖下去,青春年华就这样耗在里面了。  比如有一对恋人已经谈10年,性格等诸多方面还是合不来。继续谈下去,短期内也看不到改善的希望。如果双方都够理智的话,应该当机立断分手。但是两人都觉得,如果分手了,之前谈了那么多年,岂不是白费了?于是就继续拖下去,青春年华就这样耗在里面了。
### 排队的例子 ### 排队的例子
 假设你去吃饭,你选中那家餐厅人多,需要排队叫号。然后你拿了一个号等着。但是等了30分钟还是没轮到你。这时候你饥饿难耐,而且边上有另一个同样档次的店已经空出来了。这时候你是选择继续在这家等(继续挨饿),还是选择去边上的另一家店就餐(无需再等)?  假设你去吃饭,你选中那家餐厅人多,需要排队叫号。然后你拿了一个号等着。但是等了30分钟还是没轮到你。这时候你饥饿难耐,而且边上有另一个同样档次的店已经空出来了。这时候你是选择继续在这家等(继续挨饿),还是选择去边上的另一家店就餐(无需再等)?
 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等。他们的理由是:刚才已经等了30分钟;如果中途放弃,刚才30分钟岂不是白等了?  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等。他们的理由是:刚才已经等了30分钟;如果中途放弃,刚才30分钟岂不是白等了?
### 度假的例子 ### 度假的例子
 俺估计,很多读者都属于上述三个例子之一,所以某些读者会为自己作一些辩解。下面再举最后一个例子,也是一个特别傻的例子——傻到让你无可辩驳。  俺估计,很多读者都属于上述三个例子之一,所以某些读者会为自己作一些辩解。下面再举最后一个例子,也是一个特别傻的例子——傻到让你无可辩驳。
@ -65,12 +65,12 @@
## “沉没成本谬误”的心理成因 ## “沉没成本谬误”的心理成因
 为啥会有“沉没成本谬误”捏?俺总结了如下几个心理学层面的原因。  为啥会有“沉没成本谬误”捏?俺总结了如下几个心理学层面的原因。
### 一致性原理 ### 一致性原理
 俺博客中已经不止一次提到“一致性原理”了。早在5年前的那篇《[光环效应引发的认知误区](https://program-think.blogspot.com/2009/05/halo-effect.html)》,里面就提到了这个原理。考虑到某些读者比较健忘,再来唠叨一次。  俺博客中已经不止一次提到“一致性原理”了。早在5年前的那篇《[光环效应引发的认知误区](https://program-think.blogspot.com/2009/05/halo-effect.html)》,里面就提到了这个原理。考虑到某些读者比较健忘,再来唠叨一次。
 一致性原理说的是:人在心理上总是企图保持各种一致性(这里所说的一致性包括心理上的不同维度和层面)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假如你是某歌星的忠诚粉丝,觉得此人歌唱得很好。那么,即使你对这个歌星的道德水平缺乏了解,你在潜意识里面依然会认为该歌星的人品很好。  一致性原理说的是:人在心理上总是企图保持各种一致性(这里所说的一致性包括心理上的不同维度和层面)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假如你是某歌星的忠诚粉丝,觉得此人歌唱得很好。那么,即使你对这个歌星的道德水平缺乏了解,你在潜意识里面依然会认为该歌星的人品很好。
@ -78,13 +78,13 @@
 再回到“沉没成本”的话题。不论是前面提到的“炒股”还是“恋人”和“排队”的例子,你稍微思考一下,都能感觉到【一致性原则】在起作用。  再回到“沉没成本”的话题。不论是前面提到的“炒股”还是“恋人”和“排队”的例子,你稍微思考一下,都能感觉到【一致性原则】在起作用。
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“一致性原理”的相关话题,可以看《[影响力](https://docs.google.com/document/d/1PmNGkvoqtPWPwV63h5KMiQQWgGU-Mo3Zf4aFzX16om4/)》这本书(本博客上已经第 N 次提到此书了,[俺的网盘](https://github.com/programthink/books)有此书的多种电子版)。 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“一致性原理”的相关话题,可以看《[影响力](https://docs.google.com/document/d/1PmNGkvoqtPWPwV63h5KMiQQWgGU-Mo3Zf4aFzX16om4/)》这本书(本博客上已经第 N 次提到此书了,[俺的网盘](https://github.com/programthink/books)有此书的多种电子版)。
### 侥幸心理 ### 侥幸心理
 这个因素其实比较好理解。  这个因素其实比较好理解。
 比如在“恋人的例子”,两人都怀着某种侥幸心理,以为再相处一段时间,关系就能够改善。为啥说这是侥幸心理捏?因为如果10年都无法改善,那么今后发生改善的机会是很小的(“性格”这种东西,往往是年龄越大,可塑性越差)。  比如在“恋人的例子”,两人都怀着某种侥幸心理,以为再相处一段时间,关系就能够改善。为啥说这是侥幸心理捏?因为如果10年都无法改善,那么今后发生改善的机会是很小的(“性格”这种东西,往往是年龄越大,可塑性越差)。
 比如在“炒股的例子”,很多被高位套牢的股民,就是心怀侥幸,以为很快就能等来大盘反弹(可惜5-6年都没反弹)。  比如在“炒股的例子”,很多被高位套牢的股民,就是心怀侥幸,以为很快就能等来大盘反弹(可惜5-6年都没反弹)。
### 【损失憎恶】心理 ### 【损失憎恶】心理
 不过前面提到的“一致性原理”和“侥幸心理”都不是最关键滴。导致“沉没成本谬误”的【最关键因素】是“损失憎恶心理”。  不过前面提到的“一致性原理”和“侥幸心理”都不是最关键滴。导致“沉没成本谬误”的【最关键因素】是“损失憎恶心理”。
 很多人光看字面上的意思,以为自己已经明白啥是“损失憎恶”。其实未必哦。如果你光从字面上理解,那么你的理解多半是肤浅的,【未】切中要害。因为这个效应包含了一些可能令你意想不到的东西。  很多人光看字面上的意思,以为自己已经明白啥是“损失憎恶”。其实未必哦。如果你光从字面上理解,那么你的理解多半是肤浅的,【未】切中要害。因为这个效应包含了一些可能令你意想不到的东西。
@ -93,12 +93,12 @@
## 先看几个小测试 ## 先看几个小测试
 为了让大伙儿更好地理解“损失厌恶”这个心理学效应,咱们来做几个小测试。  为了让大伙儿更好地理解“损失厌恶”这个心理学效应,咱们来做几个小测试。
### 测试1 ### 测试1
 如下两个方案让你选,你会选哪个?  如下两个方案让你选,你会选哪个?
@ -111,7 +111,7 @@
  经过心理学实验的测试,大部分人选“方案A”。   经过心理学实验的测试,大部分人选“方案A”。
### 测试2 ### 测试2
 如下两个方案让你选,你会选哪个?  如下两个方案让你选,你会选哪个?
@ -124,7 +124,7 @@
  经过心理学测试,大部分人选“方案B”。   经过心理学测试,大部分人选“方案B”。
### 问题 ### 问题
 如果你稍微懂点概率,应该明白:不论是第1个测试还是第2个测试,作为候选的两个方案,从概率学的角度讲是【等价】滴。  如果你稍微懂点概率,应该明白:不论是第1个测试还是第2个测试,作为候选的两个方案,从概率学的角度讲是【等价】滴。
 那为啥大部分人在第1个测试中采用保守策略,但却在第2个测试中改用激进策略?心理学上的“损失憎恶情结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。  那为啥大部分人在第1个测试中采用保守策略,但却在第2个测试中改用激进策略?心理学上的“损失憎恶情结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。
@ -132,7 +132,7 @@
## 什么是“损失憎恶/损失规避”情结? ## 什么是“损失憎恶/损失规避”情结?
 “损失憎恶”也叫“损失厌恶”或“损失规避”,洋文叫做“loss aversion”,英文维基百科的页面在“[这里](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Loss_aversion)”。  “损失憎恶”也叫“损失厌恶”或“损失规避”,洋文叫做“loss aversion”,英文维基百科的页面在“[这里](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Loss_aversion)”。
@ -144,7 +144,7 @@
## 你知道“对损失的厌恶”有多强烈吗? ## 你知道“对损失的厌恶”有多强烈吗?
 要了解“对损失的厌恶”强烈到何种程度,再来看第三个测试。  要了解“对损失的厌恶”强烈到何种程度,再来看第三个测试。
@ -171,12 +171,12 @@
## 如何用“损失憎恶情结”进行误导、忽悠和洗脑? ## 如何用“损失憎恶情结”进行误导、忽悠和洗脑?
 “损失憎恶情结”已经在很多领域(尤其是营销领域)被广泛使用了。俺稍微举几个例子。  “损失憎恶情结”已经在很多领域(尤其是营销领域)被广泛使用了。俺稍微举几个例子。
### 买车的例子 ### 买车的例子
 如今买私家车的同学越来越多啦。买车的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选择你要的附属品(比如内置音箱、等等),每选择一种附属品都要支付额外的费用。国外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相关的测试,他们采用两种方式让买车的人选择附属品。  如今买私家车的同学越来越多啦。买车的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选择你要的附属品(比如内置音箱、等等),每选择一种附属品都要支付额外的费用。国外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相关的测试,他们采用两种方式让买车的人选择附属品。
@ -190,7 +190,7 @@
  对于比较理性的人而言,这两种方式应该是等价的。但是实际测试下来,对于“方式1”,买家购买了【更多】的附属品。   对于比较理性的人而言,这两种方式应该是等价的。但是实际测试下来,对于“方式1”,买家购买了【更多】的附属品。
 为啥会这样捏?“方式1”的这种做法,会让买家在潜意识里面感觉那些附属品已经是汽车的一部分,“划掉某个选项”更像是某种“损失”。对损失的厌恶会让买家去掉比较少的选项(相对于“方式2”而言)。  为啥会这样捏?“方式1”的这种做法,会让买家在潜意识里面感觉那些附属品已经是汽车的一部分,“划掉某个选项”更像是某种“损失”。对损失的厌恶会让买家去掉比较少的选项(相对于“方式2”而言)。
### 售楼处的例子 ### 售楼处的例子
 很多售楼小姐都会用一个诈术——忽悠说该楼盘已经卖得差不多了,只剩下少数几套。某些买家被这样一忽悠,就会匆忙下订金。这个招数能奏效,原因之一依然是“损失憎恶情结”。在这个例子中,买家害怕的是【购买机会的损失】。  很多售楼小姐都会用一个诈术——忽悠说该楼盘已经卖得差不多了,只剩下少数几套。某些买家被这样一忽悠,就会匆忙下订金。这个招数能奏效,原因之一依然是“损失憎恶情结”。在这个例子中,买家害怕的是【购买机会的损失】。
@ -199,7 +199,7 @@
## 结尾 ## 结尾
 篇幅已经挺长了,今天先聊到这里。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同学,可以在博客留言中分享你的心得。比如在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也碰到过“沉没成本谬误”和“损失憎恶情结”。  篇幅已经挺长了,今天先聊到这里。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同学,可以在博客留言中分享你的心得。比如在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也碰到过“沉没成本谬误”和“损失憎恶情结”。

Loading…
Cancel
Save